寒風凜冽,冰天雪地。春節前夕,記者來到位于祖國東端的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感受口岸城市的經濟脈動。作為“火車拉來的城市”,綏芬河有著“百年口岸”的美譽,汽笛聲在此已經回響了120年。東出西聯、南下北上,邊境小城如今成為“開放前沿”。暢通國際聯運通道,做大做強口岸經濟……綏芬河正著力構建我國向北開放新高地,書寫新的開放篇章。
“鋼鐵駝隊”忙
2月5日13時30分,伴隨著汽笛聲響,寬軌入境的中歐班列3607次貨車,緩緩駛入綏芬河站南場。這列滿載著44個集裝箱板材的貨車,從俄羅斯卡拉布拉站發車,前往江蘇省徐州市楊屯站,要在綏芬河站辦理國際聯運運輸手續、等待換裝作業。
“臨近春節,鐵路跨境貨運更加繁忙,我們全力做好接車、換裝作業,保障口岸貨運暢通。”綏芬河站交接所車間副所長李義剛說。
綏芬河是我國首批沿邊對外開放城市之一,擁有鐵路口岸、公路口岸兩個國家級一類口岸。綏芬河站是黑龍江省最大的對俄鐵路口岸站,是中歐班列“東通道”的重要口岸之一。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經由綏芬河站的進出口運量逐年增多。
“推進!連結!試拉!”綏芬河站南場內,關成亮準確地發出一道道作業指令。“一號連結員,今天風大,要抓牢站穩。”關成亮囑咐連結員選好車梯,注意腳下安全。
今年45歲的關成亮,是綏芬河站運轉車間的一名調車長。冬季作業時,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天氣是“家常便飯”。寒風凜冽,關成亮眼睛被吹得流出眼淚,依然要目不轉睛地盯著前方線路,關注列車運行情況,確保人員、列車安全。
“其實我們的工作與拼積木很像,在極寒天氣里拼車皮這個‘大積木’。寒風刮到臉上,就像針扎一樣,特別疼。但為了保障口岸運輸安全暢通,我們必須堅守崗位,為國際聯運安全運輸保駕護航。”關成亮隨口呼出的哈氣,早已在帽子和脖套上凝結成冰霜。
換裝作業可以說是綏芬河鐵路口岸的核心工作之一。由于中俄鐵軌軌距不同,入境回程的中歐班列需要把集裝箱換裝到國內貨運列車上,入境的俄鐵寬軌重車運送的木材、煤炭、鐵礦石等貨物則要進行卸貨換裝,重新裝到國內的貨運列車上,運往全國各地。
“我們實行‘三班倒’工作制,入境的俄方貨運列車不管什么時候到站,我們都要第一時間進行換裝作業,保證貨物運輸暢通。”今年55歲的曹德勝是綏芬河站裝卸車間的一名貨裝值班員,主要負責一個班組的生產組織、裝卸設備檢查、人員管理和標準化作業。
換裝工作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責任重大。“綏芬河鐵路口岸擁有一個年換裝能力1100萬噸的大型機械化換裝場,僅‘龍門吊’就有26臺,晝夜不停運轉,容易出現各種各樣故障。每當‘龍門吊’出現故障時,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搶修,保證口岸換裝效率,暢通口岸,爭分奪秒地為‘鋼鐵駝隊’保駕護航。”曹德勝說。
鐵路人長年累月的堅守,保證了鐵路大動脈的貨運暢通。2023年,綏芬河鐵路口岸實現全年貨物發送1057.5萬噸,同比增加10萬噸,其中進出口運量完成855.9萬噸;開行中歐班列847列,發運85098個標準箱;接俄鐵入境寬軌重車3855列,同比增長10%。
在綏芬河站集裝箱貨場,一列列滿載的中歐班列正在等待換裝作業。“為了保證國際物流大通道絞銅機高效暢通,我們挖掘潛力,合理制定集裝箱每日換裝作業批次計劃,調整貨區功能,加大設備投入,提升中歐班列及其他貨運列車開行質量和開行效率。”綏芬河站集裝箱貨場值班員邵文斌說,今年綏芬河站還要加強大宗物資運輸組織,努力向進出口運量1000萬噸的目標邁進。
如今,“鋼鐵駝隊”在綏芬河鐵路口岸晝夜不停地運行,架起了一條連通世界的貨運“黃金通道”。從這里出境的中歐班列已通達10多個歐洲國家,入境班列覆蓋國內25個主要城市。運輸貨物從最初的家用電器產品拓展到日用百貨、農副產品等14個大品類。口岸運輸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得益于站場和貨場擴能改造,推進“數字口岸”系統應用。國際聯運業務實現無紙化通關,更離不開鐵路人的辛勤付出。“干的就是保暢通的工作,雖然辛苦,但看到口岸貨運暢通無阻,比什么都重要。”曹德勝平靜地說道。
通關效率升
從國門變遷可以形象感知開放帶來的蝶變。歷經30多年發展,綏芬河從“一代國門”一道鐵欄桿,升級到“三代國門”高達52米的現代化通關大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在雄偉的國門下,卡車、客車進出通暢。
“我們要趕在公路口岸春節閉關前,把果蔬盡快運往俄羅斯,現在每天都要發運10多輛卡車的貨。”在藍洋經貿有限責任公司的果蔬倉庫內,堆滿了即將出口的新鮮果蔬。公司負責人王潁冬告訴記者,春節前后最為繁忙,海關關員每天7點都會來到倉庫,對當日出口的果蔬開展檢查。
看似普通的工作背后,關系到企業能否及時將新鮮的果蔬運往俄羅斯。綏芬河海關駐公路口岸辦事處查驗科關員任愛民說:“出口果蔬就是與時間賽跑,我們加強與出口企業聯系,建立‘綠色通道’,提供預約查驗、預約檢測等通關服務,實現果蔬出口隨到隨辦、即驗即放,確保國產果蔬搶‘鮮’出口。”
王潁冬從事30多年果蔬出口業務,現在每年果蔬出口貨值超過1億多元。果蔬出口務求新鮮,她對通關時效性格外在意。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水果蔬菜主要靠中國供應,需求量大。冬季嚴寒,必須及時運送出境,才能保證企業效益。”王潁冬告訴記者,發往國外的水果蔬菜等生鮮食品必須有檢驗檢疫證。過去需要到海關大廳現場辦理,費時費力。如今,通過提交“云簽發”證書申請,海關查驗一結束,就可以在線報關,省時省力、方便快捷。
“云簽發”是2023年智慧海關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綏芬河海關駐公路口岸辦事處查驗科科長郭保強說:“證書全過程‘云端’簽發,簡化了擬證出證作業審批環節,大幅減少人工作業時間,提高出證效率,降低進出口企業經營成本。”
通過科技賦能,優化監管模式,綏芬河海關在確保嚴密監管的同時,不斷提高口岸通關效率。自2023年4月10日綏芬河海關通過“云簽發”模式出具黑龍江省首份證書至2023年底,綏芬河海關公路口岸共出證10876份,貨值1.37億美元。
臨近春節,俄方入境貨車在綏芬河公路口岸排起了長隊,等待辦理通關手續。冒著嚴寒,綏芬河海關駐公路口岸辦事處物流監控科的關員正在對入境的俄方貨車逐一登臨檢查。
“春節期間,國內市場對俄羅斯進口食品,包括糖果、威化餅干、果汁飲料等需求量較大。幾乎每天都有好幾車的互貿商品入境。”綏芬河市民富邊民合作社負責人柴永剛說,每年春節前都是邊民互貿交易最繁忙的時節,要抓緊時間快進快發,把握好銷售黃金期。
“由于可以提前聯系海關進行單證預申報、預審核,現在通關比以往快很多。這些互貿商品上午進到互貿監管區,邊民下午就能提離,北極甜蝦等美食可以當天端上本地市民的餐桌。”柴永剛說。
“現在每天進出境貨車達到220輛左右,比去年同期多出60輛左右,貨運量更是增加1倍左右。”綏芬河海關駐公路口岸辦事處物流監控科科長尹德國告訴記者,為確保口岸跨境物流暢通運行,現場關員每天都工作12個小時以上,有時甚至超過14個小時。為守衛國門安全,海關每天都要對進出境車輛百分百登臨監管,開展驗核車輛、登臨檢查、登記放行、場區巡查等作業。
綏芬河海關通過采取“預約申報”“綠色通道”等便利化措施,不斷提高口岸通關效率,推動口岸跨境貿易大幅增長。2023年,綏芬河公路口岸進出境貨運車輛68892輛次、貨運量93.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51.7%、109.9%,均創歷史新高。
綏芬河海關關長趙城臣說:“今年,我們將繼續立足口岸發展實際,聚焦廣大企業關切,扎實推進智慧海關建設和‘智關強國’行動,提升海關監管服務效能,積極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服務口岸通道經濟發展。”
口岸經濟興
綏芬河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西距哈爾濱460公里,東距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190公里,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早在上世紀80年代,綏芬河以“西瓜外交”拉開了邊境貿易大幕。如今,綏芬河依然活躍著一批企業家在此奮斗打拼。
“2000年,我到伊春從事木材生意,2006年又來到綏芬河,親眼見證了綏芬河近20年的發展。”今年52歲的陳菊花是浙江臺州人,常年奔走在綏芬河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2018年,她與合作伙伴斥資6000多萬美元在俄羅斯購買了87萬公頃林地的采伐權,并在俄羅斯境內投資設廠進行木材粗加工,再運至綏芬河進行精細加工,為國內地板龍頭企業供貨。
陳菊花創立的木材加工廠地處綏芬河邊境經濟合作區內,工廠內木地板堆放整齊,猶如一座座小山。陳菊花告訴記者:“臨近春節,工人們正在抓緊盤庫清點。今年訂單比2023年又有所增加,正月初六就要開工生產。”
“我們構建了跨國產業鏈條,從木材采伐、粗加工、進口、深加工再到銷售,各個環節都能做到成本、風險管控,2023年企業營收額超過了1.5億元。”如今已是綏芬河和生榮經貿有限公司董事長的陳菊花告訴記者,木材行業里做全產業鏈的企業不多,她要憑借資源優勢、制造優勢加速推進企業發展,同時也為東北振興貢獻力量。
陳菊花在綏芬河實現了人生出彩,她感受到東北的營商環境正在日益變好:“你看我們租用的標準廠房帶暖氣,每平方米年租金才要100元,比南方同等類型廠房便宜很多。同時這里人工成本較低、交通便利,還享受各類優惠政策疊加,企業在這里扎根發展大有可為。”
在陳菊花辦公室內,擺放著兩個孫兒的照片。2022年,在陳菊花的動員下,她的兒子、兒媳也從浙江來到綏芬河,參與企業管理工作。“離開兩個兒子到綏芬河工作很不舍,但作為‘廠二代’,我們要發揚浙商吃苦耐勞的精神,把企業做大做強。”“95后”的兒媳婦管露露說,綏芬河地處開放前沿,做跨境貿易、口岸落地加工都非常有優勢,加之東北振興國家給予了很多政策支持,營商環境在不斷改善,企業未來發展前景良好。
“我希望通過三代人的努力把企業做成百年企業。”管露露憧憬著未來。
作為口岸城市,綏芬河曾在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吸引大批外來“淘金客”、創業者,福建、浙江商會會員最多時超過4000人。但作為傳統商貿城市,受內外部環境影響較大。
如何推動口岸城市轉型發展?綏芬河提出要改變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現狀,推動貿易和加工并舉、境內和境外聯動、口岸和內陸協同,打造木材、水產、食品加工及清潔能源等一批產業項目,發展產業集群,做強“頭”在境外、“尾”在境內的全產業鏈經濟,推動通道經濟向口岸經濟轉變。
在綏芬河綜合保稅區,俄糧加工正成為區內主導產業之一。綏芬河綜合保稅區管理局業務科科長韓宗良領著記者走訪了幾家俄糧加工企業。“李成國的經歷比較傳奇,我領著你去他的公司看看。”韓宗良說。
今年49歲的李成國是肇東市尚家鎮福山村黨支部書記,同時也是綏芬河良運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他沒有把眼光局限在一個村子里,而是到遠隔數百公里之外的俄羅斯“借地生金”,帶領福山村百姓到俄羅斯種地、搞養殖,再把糧食回運至綏芬河加工豆粕、豆油,實現農業跨境全產業鏈發展,促進福山村百姓就業增收。
2012年,李成國開始擔任福山村黨支部書記。“我們村有1.8萬畝耕地,幾十人就能忙得過來。但全村富余勞動力較多,如何帶領百姓脫貧增收,當時成為我的心頭難題。”李成國在綏芬河做木材生意時,到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看到那里有大量耕地撂荒。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后,他決定以農機合作社為依托,到俄羅斯租賃、承包耕地種糧,拓展百姓收入。
他們投資近2億元租賃了耕地1萬多公頃,實現當年租賃、當年種植、當年收獲、當年回運銷售。目前,企業在俄羅斯境內擁有5個農場,最近的農場距離綏芬河僅有幾十公里。為了方便俄糧回運,他們還組建了貨運車隊。作為外國人,自建車隊并不容易,但通過不斷溝通,最終得到俄方同意。
“把糧食從俄羅斯運回國銷售,關稅高達65%。如果在綜合保稅區內精深加工成產品,關稅最低能降到4%。”一算賬,李成國決定在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內投資建廠。2014年,李成國成立了綏芬河良運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3年投資1.6億元建設俄糧精深加工項目,具備年加工玉米、大豆40萬噸的能力。“我們主要靠訂單生產。2023年企業年產值達到4000多萬元,糧食進出口貨值達到6000多萬元。”李成國說,他要做強品牌,進一步拓展國內市場。
在綏芬河,像陳菊花、李成國一樣的企業家還有很多,他們在邊境線上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奮斗故事,為邊境小城注入發展活力。隨著開放腳步越邁越大,口岸經濟正蓬勃向好。一座城、一群人,默默奮斗、辛勤耕耘,既保障貨運通暢,又助推百業興旺。“百年口岸”綏芬河正積蓄新的發展力量,東方國門正變得更加閃亮。